按《滿洲氏族通譜》,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。清兵入關統治中原初期,皇家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,亦有相當多人使用滿文姓名,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字輩取名的方法。康熙初年,幾名皇子曾先後以「承」、「保」、「長」三字命名,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「胤」字,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帝名為胤禛,康熙孫輩用「弘」字。乾隆時,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,定了後人用「永」、「綿」、「奕」、「載」。道光時定了「溥」、「毓」、「恆」、「啟」,咸豐時定「燾」、「闓」、「增」、「祺」。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,溥儀又添了12個字,「敬志開瑞,錫英源盛,正兆懋祥」。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。雍正帝胤禛登基後,命其兄弟改名為「允」字輩,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後,並不要求兄弟避諱。當乾隆禪位予嘉慶帝永琰後,「永」字为常用字,反而自己將永琰改名為「顒琰」,不仅扰民程度降低,而且避免兄弟改名。道光帝綿寧繼位後,由於嘉慶帝的遺詔之緣故,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。家族龐大,為了細分,由嘉慶開始,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。例如咸豐帝叫奕詝,有同父異母兄弟奕誴、奕訢、奕譞等,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「言」部。嘉慶帝姪子綿億,就因替長子命名「奕銘」,被嘉慶帝斥責,更以「不似近支,自同疏遠」為由,被革除職務。慶親王奕劻,因其不是道光之子,則是「力」部。家族世系屬於登基皇帝輩份,譜份越高。
順序
輩份用字
部首
例
1
雍正帝
胤/允
示
胤禛(雍正帝)胤祥(怡賢親王)允礽(理密親王)允祉(誠隱郡王)允祹(履懿親王)
2
乾隆帝
弘
日
弘曆(乾隆帝)弘晝(和恭親王)弘曉(怡僖親王)弘皙(已革理親王)弘㬙(理恪郡王)弘曕(果恭郡王)弘旺(允禩之子)
3
嘉慶帝
永/顒
玉
永璜(定安親王)永琪(榮純親王)顒琰(嘉慶帝)永璇(儀慎親王)永瑆(成哲親王)永璘(慶僖親王)永璂(繼皇后烏拉那拉氏之子)
4
道光帝
綿/旻
心
綿億(榮恪郡王)綿恩(定恭親王)綿志(儀順郡王)綿愍(慶良郡王)綿愷(惇恪親王)綿忻(瑞懷親王)旻寧(道光帝)
5
咸豐帝
奕
糸/言
奕詝(咸豐帝)奕誴(惇勤親王)奕訢(恭忠親王)奕譞(醇賢親王)奕緯(隱志郡王)奕誌(瑞敏郡王)奕詳(惠敬郡王)
6
同治帝光緒帝
載
水
載淳(同治帝)載湉(光緒帝)載洵(洵貝勒)載濤(濤貝勒)載灃(醇親王)
7
宣統帝
溥
人
溥儁(原大阿哥)溥儀(宣統帝)
8
毓
山
毓嵒(宣統帝嗣子)
9
恆
金
恆鎮(毓嵒長子)
10
啟
玉
啟瑆(恆鎮長子)
咸豐帝只有兩子,長子同治帝無嗣,次子未命名夭折;而光緒帝和宣統帝均無子嗣,因此將道光帝的直系子孫當作近支。道光帝是「綿」字輩,近支至「恆」字輩已為六世,「啟」字輩以下行輩的第二字偏旁已無統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