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兵”中的兵器变化无非是长器械和短器械的变化,由于作战环境和条件的限制,其作战半径也受到了影响,所以根据不同的需要,五兵内容就有了不同的记载。如“车之五兵”:
《谷梁传》中的五兵为:“矛、戟、钺、盾、弓矢”;
《公羊传》中的五兵为:“矛、戟、剑、盾、弓弩”;
《周书》中的五兵为:“弓、戟、矛、剑、盾”;
《国语》中的五兵为:“刀、剑、矛、戟、矢”;
《汉书》中的五兵为:“矛、戟、弓、剑、戈”。
上述“五兵”主要包括长兵器与短兵器两种类型。研究认为在长兵器中如戈、矛、戟等都是用棍棒作为柄,这样在军旅中携带方便,作战时使用灵活,技法于棍也有相似之处。如刺法就是棍法中的点,挑法就是棍法中的揭。短器械如刀、剑等中的劈砍就与棍法中的抡扫技法有相似之处。
另外,“五兵”的众多说法之中并非尽有“殳”的记载,说明“殳”使用时间较短,就被其他兵器所代替。这与当时战争的现实条件是有密切的关系的。
“五兵”孕育演绎为“十八般兵器”
“五兵”孕育了上千年,出现了“十八般兵器”,它是兵器的总称。最早出现“十八般兵器”一词,要算元末明初,施耐庵在《水浒传》第二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:“哪十八般武艺?矛、锤、弓、弩、铳、鞭、锏、剑、链、挝、斧、钺、戈、戟、牌、棒与枪、扒,一一学的精熟。” 这些兵器是该书记述的主要兵器。
武谚有:古人制艺,必立一意。如刀类,长于破斩;枪类,利于挑刺;棍类,易于抽打;斧钺,重在压劈;锤类,讲究敲砸;鞭涧,妙在绞拦;盾牌,用在遮挡;弓箭,能在标射;流星,意在追袭。
每种兵器都有自身的功用,若再与另一种兵器相交,都是以制约与反制约、进攻与防守、防守与进攻的相互转换。实用主义决定了凡事有利便会发生兴趣,正是“利之所在,人必趋之”。而这种实用主义思想,也就是武术器械不断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